佛陀的一天

佛陀每日必行的五件法事和功課

”褒朵‧羅格‧德牟般偌‧奚大牙‧達撥‧罷尼喃”

───佛陀是為了利益眾生而降世行道的───

如果只是為了己身的利益,佛陀在成佛後,可以自在的樂行於清淨法樂,但他沒有這樣做,為了利益眾生,一直都在無止無休的努力! 從他每天必做的五件法事和功課上可以看出,他對眾生是抱著無上弘深之大慈大悲的。

佛陀不管是到任何城鄉駐錫,都將每天的法事和功課分成五部份來做,時間和工作都安排得很緊湊,幾乎沒有太多的閒暇, 而且每天都能安行若素,他把每天的工作分為晨間功課、齋後功課、黃昏功課、晚間功課、深夜功課等五大部份,每段時間的功課都按時進行!

甫列罷塔介剎──晨間功課

佛陀在每天拂曉之前即起床,洗漱後返回禪房靜慮片刻。待化緣早齋的時刻到時,莊嚴袈裟後走出禪房。 有時是獨自一人,有時也有僧眾跟著。在化緣之時,有時化身為他,有時是以真面目出現!

在佛陀化齋經過的路途上,世尊因為成就了無量功德,沿途皆無任何阻礙,凹凸不平之處也會變得平坦, 這時清信士、近善女都會手執鮮花守候在路旁,根據各人經濟能力的強弱大小,有的延請十位、或二十位、或五百位僧眾布施供養早齋。 有的接過佛陀的鐵缽後,在佈置好的座位上延請佛陀接受供養。用齋後佛陀會根據男女施主不同的宿緣根機說法度化。

其後,佛陀返回禪院,坐在散發著花香的大廳中等候用齋後返寺的僧眾。待全部歸寺之後,方移駕禪房靜坐,這是晨間的日常功課。

毗撤巴答介剎──午齋後的功課

佛陀在每天用過午齋後按時做的功課是到禪房附近敷設的座位上先行坐下,然後站立在洗腳板上向僧眾訓誡五種難得:

“阿白麻待納‧卑克韋‧但罷待塔”:眾比丘弟子,隨時要提醒自己毋懈毋怠,圓滿修行。

(一)“褒竇巴哆‧棟勒波‧嚕卡但蜜”:得遇佛世是何等之不易呀!

(二)“默努達塔‧白尼剌波‧棟勒波”:當思念人身之不易得呀!

(三)“得大但巴迪‧棟勒吧”:能禮敬三寶,信受因果,是多麼難得呀!

(四)“罷毗判‧棟勒巴”:能受比丘戒同樣是極其難得的呀!

(五)“達旦麻‧大瓦喃‧棟勒巴”:能聞受正法又是多麼難得的呀!

每天訓誡完上述的「五種難得」後,向弟子們指示修習的禪定法門,然後,讓弟子回到清靜之處,各依適於己身的法門而修行坐禪。

對弟子們的修禪作出指示後,佛陀才會回到禪房小睡片刻。午睡起床後,又對三界十方應受度化的眾生逐一覺照。

住在精舍附近的清信士、近善女在每天下午都會帶了果汁、鮮花來到精舍禮佛,聞法聽經,每天這個時候,佛陀都會在講法大殿的法座上隨機講演,聆受法語後眾善信才會離寺返家。

勃里麻‧雅麻‧介剎──黃昏功課

佛陀做完日間的功課後,如需洗澡便會進入澡室,這時,侍奉佛陀的弟子會在禪房小院中敷設法座,待佛陀洗完澡後,穿上雙層大衣,束好腰帶,將僧衣一邊穿在身上,另一邊束緊,夾在另一支手臂上後坐到法座上,獨自一人靜坐片刻。

這時散居於各僧舍的弟子都會陸續前來,集中向佛陀請教,從這時間起佛陀便開始對弟子們提出的各種疑難問題予以解答,至初更時分,方才結束黃昏功課。

密昔麻‧雅麻‧介剎──晚間功課

結束了黃昏功課,僧眾弟子各返回自己的僧舍。從這時開始,天眾中的天神、天人會將各自的疑難問題帶來向佛陀請教,佛陀在每天子夜過後,便要對眾天神提出的不同疑難,逐一的予以解釋。如《三十八吉祥事經》便是由天神所提出,而由佛陀所宣說之法語。

毗西麻‧雅麻‧介剎──深夜功課

深夜時的功課,分為三段來做:

第一段是因整天在做功課,為了解除工作所帶來的疲勞,在這個時間內,佛陀在禪房內來回散步。

第二段是禪房內右側身而眠臥。

第三段是起床後結跏趺坐,靜思在歷世佛佛世中善惡業報,即察照十方三界中,遍觀三世因緣,對有過布施持戒功德之人在度化時有無遺漏。

克己利他,高瞻遠矚

如標題所說,佛陀住世四十五年中,除了每天微不足道的小睡片刻外,世尊不為己利,為利益眾生而每天都過著安排緊湊的度化生活。

特別是每天深夜和午齋後,日行兩次對十方三界眾生的覺照,觀察可度的眾生,只要應該度化,不論遠近都必親身前去度脫苦海。

世尊從成就佛道,將對己身、對眾生都會造成貪著的煩惱連根斷除之時起,便為了利益眾生而不停的宣說教法,是世間最能克己利他,偉大的攜牲自我者。

佛陀具無上般若智慧,能善巧方便說法,對何種人應說何法,如何說法都能了然於胸,故為最能利益眾生的偉大利他者。

在四十五年的住法期中,佛陀因具般若智慧,克己利他,通於權道而能善於方便說法,具無上慈悲,故能大度有緣,是無可比擬的利益眾生者,也是偉大的身體力行者,他的教法生活為後世樹立了光輝的形象和楷模。

佛教得到了高度的發展

就像佛陀在四十五年的住世中,不分晝夜,不避寒暑,不止不休的為度化眾生而活著一樣,歷代的佛弟子們也是以同樣的精神和態度來對待工作,不管遠近都樂意為普度眾生而講法、勸化。

所以,在世尊住世之時,不分種族,不分階層的人們都為佛教所感化,在眾多的信奉者當中,無分男女老幼、有帝王、婆羅門、富翁、商賈和農人,都成為了虔誠的佛徒。

伽毗剌吾國的寶多德納大王、麻格塔州部的亞什鳩國苯毗達臘王、戈達臘州部的戈達臘大王等君王和阿納特苯、韋達卡、梭第伽、什尼剌、吾巴力、富翁昔達及戈但畢國中的富翁如戈德戛、苟古剌、巴瓦聿伽等都對佛陀的弘法揚教事業作出了種種卓越奉獻。故此佛教在印度以中天竺為中心,不斷的取得了高度的發展和影響。

佛陀入滅前弘法之旅

世尊從成佛至大般涅槃,住世四十五年,其中在何時何地卓錫,緣於何人何事,於何地宣說何種經說,及有關佛本行事跡和教法衍傳的史料之完備,是佛教能歷久不衰的主要原因和特具的優點!

佛陀駐錫持戒安居的地區和城鄉一覽表

佛陀在住世度化期間,除了每年夏安居中不能遠行外,其他的時間都不分遠近、不畏難艱辛的到各處去廣佈教法,其中有一次的行程竟長達2000育什納(約24000英哩﹚。

釋迦牟尼佛於大曆103年之格宋月月盈日成佛,住法四十五年,在住世的四十五個持戒期間的夏安居,是在下列城鄉、聚落中駐錫渡過的:

第一戒臘 巴雅納底國衣迪布臘鹿野苑
第二至四戒臘 亞什鳩國韋努溫精舍
第五戒臘 韋達利國摩訶翁森林骨塔伽牙達拉精舍
第六戒臘 馬格塔山澤雅森林中
第七戒臘 忉利天上
第八戒臘 巴伽州部但獨麻臘吉里國巴伽德雅村附近貝德戛塔鹿野林
第九戒臘 戈但畢國戈迪達庸精舍,苟骨塔庸精舍,巴瓦律伽庸精舍
第十戒臘 巴力里雅伽聚居之野村中
第十一戒臘 納臘伽婆羅門村納迪伽庸精舍
第十二戒臘 韋陰剎州部韋奈育達麻森林林蔭下
第十三戒臘 薩力雅山
第十四戒臘 達瓦提國賽德溫精舍
第十五戒臘 伽毗剌吾國尼覺達庸精舍
第十六戒臘 阿臘韋國摩訶翁精舍
第十七戒臘 亞什鳩國韋努溫精舍
第十八、十九戒臘 薩力雅山
第二十戒臘 亞什鳩國韋努溫精舍
第二十一至三十九戒臘 達瓦提國賽德溫精舍
第四十至四十四戒臘 達瓦提國褒巴庸精舍
第四十五戒臘 韋努瓦村
Tags: